空氣中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態(tài)氧稱為溶解氧。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與空氣中氧分壓和水溫密切相關(guān)。在自然條件下,空氣中的含氧量變化不大,所以水溫是主要因素。水溫越低,水中溶解氧含量越高。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態(tài)氧稱為溶解氧,通常表示為DO,以每升水中含氧的毫克數(shù)表示。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體自凈能力的指標(biāo)。 判斷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: 1、看魚的情況:水缺氧,魚就會浮頭。這樣的水域氧氣不足。如果沒有魚浮頭,但有魚,尤其是餌魚,懸浮在半水或草下,也說明水中含氧量不足,應(yīng)果斷轉(zhuǎn)移。不同種類、不同體型的魚對缺氧的耐受性不同。鯽魚耐力強,在溶氧極少的情況下能堅持很長時間。其他魚類的耐氧性依次為鯉魚、青魚、草魚,鯛魚的耐氧性較差,水中含氧量略有下降,它逃逸的速度較快。不管是什么魚,魚體越大,耐氧性也越大,浮頭越晚,但當(dāng)缺氧達(dá)到一定限度——小于1mg/L時,魚越大,死得越快。 2、看水質(zhì):與空氣接觸的水面越大,溶解量越多。如果風(fēng)在水面上吹,波浪連綿,不但接觸面增加,而且波卷浪翻。把空氣在水中攪拌時,溶解氧會成倍增加。如果水面被大面積的水生植物所覆蓋,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很小,那么這個水域的溶解氧含量就很小。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也與水溫有關(guān)。水溫越高,越難溶解。在氣壓低、無風(fēng)或風(fēng)很小的悶熱天氣下,太陽直射水面,熱量不易散發(fā),水面溫度迅速升高,不僅引起蒸發(fā),還使上部水域的氧分子逸出,沉積在水底的腐殖質(zhì)被加熱,快速分解,在分解過程中,一方面消耗了中下層水體的溶解氧,另一方面產(chǎn)生沼氣等有毒氣體,水面便會冒出一串串水泡。從時間上看,早晚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高于中午,但在魚塘中,上午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低于中午,下午3點左右為較高。就水面而言,開闊的水面高于水草下的水面。風(fēng)浪水面高于靜水面。就深度而言,淺水的含量高于深水。當(dāng)然,這是指一般情況,如果是特殊天氣或特殊情況,那就另當(dāng)別論了。 3、看魚的呼吸:魚的呼吸越快,證明魚缺氧。那時有厭食、少運動、跳缸等現(xiàn)象,就要注意了隨時可能有危險。 4、聞:聞水的氣味,好的水有清香,魚多時帶一點腥味,但是當(dāng)水的含氧量不足時,很容易出現(xiàn)臭味,用手觸摸后很難去除氣味,缸養(yǎng)越多,味道越重。
|